2020:追光的摆渡人

后来,我回去过那个平行时空,那里空无一人。于是我打包了月亮,将星星遣散。把海水抽干,再扫平森林。

本文核心内容

  • 分享 2020 年坚持创作给我带来的变化(附全年作品清单,可直达文章内容)

  • 复盘今年心智模型上最重要的三次改变

  • 尝试回答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最难回答的命题:我是谁?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01 长大以后

在 2020 年的第一天,写下了这篇《2019:屠龙时掉进了兔子洞》,复盘了 2019 年「创作」给我带来的一些变化。按「年」作为时间尺度去看待自己的成长确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和罗胖《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一样——这件事我也打算一直坚持下去。

年初完成了「亚马逊」专题写作,亚马逊是一家非常值得研究的公司,创始人贝佐斯对于「长期价值」的执念和坚持对抗「熵增」的底层战略,都让亚马逊的管理哲学具有一种「范式」——它可以降维去理解现在很多的企业是如何做战略规划的。

在这篇《亚马逊物流服务(FBA):飞轮结构洞的搭桥者》中,我试图来到亚马逊帝国的地下最底层,以亚马逊物流服务(FBA)为切入点,探索贝佐斯画在餐巾纸上的「飞轮效应」是如何完成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执行层面的赋能。

和 T.G.F. 的小伙伴 Niki 一起创作的《亚马逊帝国「二十年如一日」的建造图纸》,试图从贝佐斯在管理方面的「心学」高度去描绘亚马逊从 Day 1 沉淀至今的管理哲学。

最后,基于对信息论「香农第二定律」的研究,深度分析了亚马逊电商业务在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得以窥见了「飞轮逆行」之后的《「亚马逊中国」的西雅图未眠夜》。

也是因为写亚马逊专题的反响还不错,今年 5 月收到了中信出版社编辑的邀请,问我对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今年的新书《飞轮效应》写一篇书评这件事是否感兴趣。我是看着 Collins 的《基业长青》长大的,可以想象我当时的激动。

结合对《飞轮效应》这本书的理解和自身经历的结合,我分别从物理学视角(熵增熵降)、行为学视角(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和生物学视角(神经通路的可选择权)写了这篇《一个傻瓜「随机漫步时」的心灵地图》,如果你也喜欢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的作品,你会发现这篇文章标题我偷偷致敬了他的《Fooled by Randomness》。

这篇文章发布后,和中信的编辑发起了赠书给读者的活动,赠书虽不多,但我作为一名 10086 线小作家,内心非常感恩这个机会。

坚持创作在今年给我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今年我内心「咯噔一下」的时刻,是在写完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人物画像《埃隆·马斯克:一块形状特别的拼图》和任天堂的管理哲学《任天堂的「无限游戏」》这两篇文章后。 我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看到很多人留言说这两篇文章不同程度触动到了他们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的产品人梁宁老师也因为这篇文章关注了 T.G.F. 的公众号。

记得有读者留言说把这两篇文章通读了好几遍。也有读者说看完后被一种不知名的力量给击中了。

这让我联想到存在主义治疗师欧文·亚隆(Irvin Yalom)在采访里回忆他第一次做案例报告时,他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使用大量浮夸的、繁琐的陈述套路,试图以此表明自己胜过他人,而是像讲故事一样谈论他的案例,甚至没有用任何讲稿。讲完之后现场因为触动,所以陷入一片沉默。

亚隆说:「就在那个时刻,那种情景之中,我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我想,我明白他说的「那个时刻」指的是什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我带给别人这样的力量时,他者的反馈也引领我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于是在那个时刻,一条「通道」被显化了。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用文字或图片构建了一个「通道」,把自己作为「载体」并允许任何一个人流经此处。当我感受到通道的能量流动所带来的「情感共鸣」时,我的存在本身似乎也被「他者」温柔地触碰了一下。

自那以后,我便成为了「世间万物」,在这冰凉天地间仿佛握着一种永恒。

这种对「永恒之瞬」的眷恋和痴迷,也成为了 Passion 愿意为我驻足停留的理由。 创作,帮我找到了它。

02 吉光片羽

接下来,我会复盘今年心智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拿出来分享)的三次改变。

一、同频共振

当你成为了怎样的人,你会吸引来同样的人。

「同频共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语,我想先从科学的视角来简单的解释下。

马克斯·普朗克(Max Ludwig Planck)是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他因发现「能量量子化」而对物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 1918 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什么叫「能量量子化」呢?

简单来说就是物质是由不断振动的量子粒子组成,振动频率越高,能量就越大:

  • 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物质,例如人的思想、感受和意识

  • 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物质,例如我们的身体

这样说还是有点抽象,我来举个具体的例子。

年底去听了一场安娜老师的培训,进入那个场域时,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者(约 40 个人)的意识层级都是不同的。在培训开始后,我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了安娜老师有一种「临在」的力量在那个场域里流通——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把这种力量称之为「当下的力量」

这种力量很强大,它可以作为「容器」托举起参与者们的意识能量。而「临在」作为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意识,语言只是它的载体。当它在那个场域里流通时,其实是在帮助参与者去建构意识能量「转化」的通道——从低频负能量转化为高频正能量。

由于能量之间是可以转换的,抛开有形物质不谈,人因为意识层级不同,会产生自己的特征频率——如果这个特征频率的频谱足够宽,就能够跟所有的频率产生共振。

当我们在夸别人情商高的时候,其实在量子力学里可以换一种说法——这个人自身能量的振动频率极高,可以直接带动他人转换能量场。

在 2020 年之前,我是一个「话痨」,喜欢和不同的人聊很多话题,当我发现对方观点和我不一致时,我也喜欢通过探讨去改变对方的想法。但从 2020 年下半年开始,我明显的感受到自己不再执着于改变任何人的想法。

因为真正的修行是「内观」,是通过自己内在意识能量的提升,通过自身的存在(being)去影响他人的,而不是说教(saying)。

当你成为了怎样的人,你会吸引来同样的人,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

一个人如果可以跟各种能量产生同频共振,那么在这个境界之上,才有足够的空间去驾御足够的能量,去转化所有的缘。

缘起,万法皆生。

二、不争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一直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 2020 年,好奇心的引领者都是在我认知范围内的「躬身入局者」,他们分别是:Elon Musk、张潇雨、梁宁、Ted Chiang、Eckhart Tolle、Tal Ben-Shahar、Sam Altman、Paul Graham。

什么是躬身入局者?它和普通的专家或是业内大牛有什么不同?

简单来说,躬身入局者不仅 know the game(专业上的认知是 Top 1%)和 skin in the game(自身利益在其中),甚至因为各自能量波的振动频谱足够宽,可以做到 be the game(无限游戏)。

每一个好奇心上的「引领者」都是在他们所在的「场域」里具有「临在」力量的人类,他们的意识能量的自由度可以驾驭和整合很多不同行业的洞察

之所以是场域而不是领域,是因为很难把他们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剧本」里。在《任天堂的「无限游戏」》里我曾经深度探讨过有限游戏的「剧本性」和无限游戏的「传奇性」——当你将别人塞给你的剧本作废时,你的游戏会与你相遇,并通过你,在这个时空「显现」。

更可况,「学科分类」是资本将生产力效率化的产物,是资本家和独裁者在一个人类意识起源时(孩童时期)播下的种子。

《财经》在采访美团 CEO 王兴时,王兴说过一段话,简明扼要的解释了美团为什么这几年才开始发力,却依旧可以在竞争对手如此强势的情况下成为一家拥有「生态系统」的公司。

记者问王兴,美团的边界是什么?

王兴说:美团没有边界。你可以把边界理解成「万有引力」,每一个物体因为质量的存在,它会产生引力,会影响其它所有物质。差别就在于——离核心越远,影响力越小,或者是它本身的质量越小,变得影响力越小。

对于美团来说,只要核心是清晰的——美团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在此核心基础上,美团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成为一个无限游戏的玩家。这和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在致股东信里连续写了 21 年的「长期价值」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竞争的终极境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确实,优秀的对手在短时间内可以激发你的潜能,但对方同时也决定了你的水平(边界)。

进入社会后,很多人有意无意的会把自己周围的同行或者同事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生思维」的迁移——其实你是在给自己塑造一种「认知的边界」。这也是我对「要谨慎的选择你的竞争对手,因为最终你们会变得很像」另一个维度的理解。

在校园那样的封闭系统中,我们从孩童时期的「意识种子」就被一种集体意识的规训所裹挟,并演化成为一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弱肉强食的心态。当种子开花结果后,它只能看见他者对自己生存的威胁,看不见日月天地的辽阔。

我很喜欢鲁米的一首诗叫《客栈》,里面有段是这么说的:

即使他们是一群悲伤之徒, 恣意破坏你的房屋,搬空所有的家具,仍然要待之以礼。 他们可能会给你带来全新的喜悦, 涤净你心灵里灰黯念头,羞耻或恶念。 在门口微笑着迎接他们, 并欢迎他们进入你的内心。 对每一个到来的不速之客都心存感激,因为他们,是命运派来的「指路人」。

所以,我自己的方法是:不要把任何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当做竞争对手,永远和过去的自己比。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你要像旁观一只蛇一样去观察自己 ego 的变化,过程之中会有一部分人放弃「与蛇为舞」,因为要直面的恐惧和焦虑实在太多了,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

「痛苦」是一种通向开悟的旧方式,一直以来,也是唯一的方式。痛苦是通过迫使你臣服,迫使你进入死亡状态,迫使你变得一无所有,迫使你变成上帝——因为上帝也是一无所有的。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学会把「躬身入局」的无限游戏玩家作为灯塔,把所有的挑战换成另外一种叙事:上帝是想通过这件事教会我什么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三、将信息升维成智慧

智慧催生慈悲,慈悲守护善良

罗素的老师怀特海曾经说过一句话对我颇有启发。怀特海说:「智慧增长,知识就会消减,因为细节会被原则包容。」

我从封闭系统(学校)步入开放系统(社会)后,非常清晰的感受到了在开放系统的真实性、残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进入到一个真实的生态系统里,信息熵所带来的巨大势能,和信息差所带来的资源优势。

势能和资源决定着个体的「生态位」。

知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以碎片的形式入驻我们的思维。我们通过去学模式,一些领域或者学科的底层框架被打通后,碎片就会相应的减少,因为碎片都被归到各个模式里面去了——此碎片非彼碎片。

什么是「模式」?

在我看来,模式就是「原则」。学习模式,就是以「原则」层面为原点去触发认知的同步(Synchronization)。

Ray Dalio 的《原则》未言明的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同步」,因为真正的改变只能也只会发生在原则层面。

只有从底层去驱动内在逻辑,内在的「思维—行为—表达方式」才会进行对应的同步。于是碎片化的知识在这种降维攻击中被吸纳和转化——从信息变成了智慧。

再追问一句,什么是「底层认知」?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好在看梁冬对刘丰的采访,刘丰教授在采访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世界每多一维,美感就会多无穷多倍,而通往高维的唯一方法就是内观。

刘丰教授说:

  • 一维只是一条线,毫无美感

  • 二维是一个面,可以画出很美的图画

  • 三维是立体的,比二维的美要多出无穷倍

  • 到了四维时间是「变量」,三维的生和死已经完全被超越,美会再多出无穷倍——直到 N 维,且 N 趋于无穷大

底层认知听上去好像在一维,但恰恰相反,它应该无限地接近 N 维。(为了方便表达观点,我把 N 维称之为高维。)

在将信息变成智慧的过程,其实是对「信息单元」做维度的转化,我们可以开始用智慧(wisdom)去降维吸纳更多的信息单元(information)从而组建成我们的知识结构(knowledge & insight)。

之前在 gapingvoid 上看到一张图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这个过程(如下):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结构一旦建立起来,就会成为一种「遮蔽」。

因为一个人知道的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样本空间里,子集越多,「全集」越是趋于无穷大。

从这个视角上来说,认知是从低维通往高维的阶梯,但认知也是障碍。在我们建构心智模型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去颠覆认知,把现有的认知结构作为阶梯,我们才能一步步的去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那是你内心的「相」。一旦成「相」后,相就会成为新的「遮蔽」。

所以,人在升维认知的过程中,最终的目的是去刷新「投影源」。

投影源变,「相」就会变。而内观,就是一层一层把三维的「相」拿掉,去直达底层认知——投影源。

而我之所以执念于把信息变成「智慧」,是因为需要这种更高维度的智慧去守护「善」。

我想用童话来隐喻一个我真实遇到过的场景。

许多大人都很喜欢《小王子》,但如果你问他们是否愿意像小王子那样去驯服狐狸,去浇灌玫瑰——大人们常常会用一种看着过来人的心态试图告诫你:「小王子啊,只能活在童话里面,做人还是要现实点。」

一个成年人,如果想在「大人世界」里顺利的生存下来,又要能像小王子那样本真地活着,其实存在着难以化解的张力——这种张力起源于「我与你」和「我与它」之间。

我在前天发表的这篇《Lumen 流光:我与你在「永恒之瞬」的相遇》里深度地探讨了这两者的区别:「我与你」是瞬间,但「我与它」是时时刻刻

但难以化解不代表「此题无解」。

我们能做的,是让自己意识能量的自由度更高(也可以理解为同频共振的频谱范围更广)。这样,我们的「同理心」便可以带领我们去到「他者」生命更远更深的未知之境,慈悲之心也由此而生。

更可况,当你的意识能量的维度(智慧)足够高的时候,别人的刀剑是刺不进来的。

对方不仅伤不了你,甚至你还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缘」去「渡」对方,通过你意识里高频的「能量共振」去转化他的业障。

渡人者自渡,自渡者天渡。

至此,2020 年心智上最重要的三次改变已经毫无保留的与你分享了。「三个变化」看上去不多,但它是这一年中,我摆渡于时间洪荒里的吉光片羽。

文章的最后一小节,想和你聊聊那个终极命题。

03 摆渡人

去年我曾经试想在 2019 年那篇总结的文章结尾回答存在主义认为人类最难回答的问题——我是谁?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可惜,当时的想法很难被言语化。道力之限,愿力也无法突破。

今年无论是工作场合还是社交中,我看见了很多善良的人、可爱的人、值得珍惜的人。我想,是他们的「善」帮助我突破了愿力,让那些未曾言语化的部分「显化」了出来。

接下来我会试着来回答这两个问题,既是 2020 年的总结,也是对 2021 年的期许。

在周一到周五,我生活在一个非常真实的职场语境中,周围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人,工作本身也会带来很多有趣的挑战。我通过尽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收集从实践中获得的反馈,从而修正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方法论。

到了周六和周天,我是一名创作者。作为创作者的我,会通过「作品」这条通道与很多人创造出「永恒之瞬」,这些瞬间会带来一些或深或浅的联结,或短或长的同频共振,而所有的联结和同频共振会共同指向一个去处——化缘。把「我与你」的一切缘转化成法缘、佛缘、道缘。

我(目前的)人生意义就是通过这样的修行让自己有更多的智慧和包容之心,让自己跟各种能量产生同频共振,拥有足够的空间去驾御各种能量,去转化所有的缘。缘起缘灭,渡己渡人。

所以,作为「创作者」的我,也是「摆渡人」的我。

渡口之所以显化,是因为心中有彼岸。

而「船」是来到彼岸的工具。

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分享未来这一年我的「船」。

在 2020 年的夏天,我做了一个优质视频的分享网站(https://tv.zoepi.online/),几乎每周都会更新当周我在各个信息平台上看到的有趣的记录片、音乐剧和课程,以及我分享和推荐它的理由。

在「Do it now」和小步快跑(MVP:最小可视化产品)的方法论加持下,它总共经历了 6 次版本迭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明白如何提供一份自己想看 & 用户想看的 Newsletter。

从今年(2021)开始,每个周日晚上 10 点,我会按周推送一份 Newsletter,目前网站我已经搭好了:https://if.zoepi.online,现在还在最后的测试中,2021 年 1 月 10 日那天会正式生效。 这份免费的 Newsletter 内容主要会包含这三部分:

  • 阅读:会精选当周我看到的非常有趣和深度的文章

  • 思考:我有读大公司研报的习惯,每周分享一份和互联网 or 供应链 or BA 行业相关的研报,以及我对它的解读

  • 观看:分享优质的视频资源,包括纪录片、课程、音乐剧(tv.zoepi.online 会暂时退休,因为 Newsletter 的内容会包含这部分)

如果你习惯用 RSS 管理信息源,可以通过点击这个网址https://rss.zoepi.online输入邮箱订阅。

如果你不熟悉 RSS 的使用,可以直接访问 if.zoepi.online 网页直接看到每周的更新。

我并不知道未来在经历了 52 次迭代后的 Newsletter 会是什么样,或是通过这样的 doing,我的 being 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但我会期待着这艘「船」引领着我在无数个「当下」与更多的生命相遇。

《金刚经》里上佛告诉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得的只有「当下」。

「当下的我」是无数个「选择」后的我,那么其实我和平行时空里那些没有觉醒的「我」同在,和陷入黑暗的海域无论怎样呐喊都寂静无声的「我」同在,和没有走出重复的模式徘徊于旋涡之中的「我」同在。

偶尔我看到漫天繁星时会在想——世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而是它可能存在的样子。

过去在那些无人之境里,是「摆渡人」眼里的光让我安全的到达了彼岸,他们灵魂和人格重合的部分,变成了「信念」植根于我的童年时期,而我自身的经历又再次强化了它的叙事。

所以,当我有力量和智慧可以去做点什么的时候,我也想通过创作这条通道,成为一个「摆渡人」。 新的一年,祝福你在爬山的途中与旅途伙伴常常相遇,你们结伴同行,一起斩妖除魔。

那些你们在爬山过程中爽朗的笑声时常引起山鸣谷应,偶尔也会散落在蒲公英的身上,它飘啊飘,不经意间,便唤醒了山间万物的生长。

祝你新年快乐 :)

— End —

Last updated